自由時報:2011/01/14
天氣冷颼颼,各類火鍋店門口都可見排隊人龍。皮膚科醫師發現,民眾過度頻繁食用薑母鴨、羊肉爐、燒酒雞等冬令鍋品後,不僅有人拚命冒青春痘,還有乾癬患者因此舊疾復發,病灶又紅、又脫屑,急忙就醫。
皮膚科醫師趙昭明指出,近日天冷、日照又少,乾癬、脂漏性皮膚炎及異位性皮膚炎成了門診大宗,其中,因為乾癬發作或是惡化而求診者明顯增加,甚至還有人說自己吃了薑母鴨後,第二天乾癬就「發起來了」。
也有不少人甚至不知道自己罹患乾癬,只覺得頭皮屑超多,用了抗屑洗髮精,卻始終不見好轉,就醫才知道是乾癬。
台大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蔡呈芳指出,皮膚是人體免疫的第一道防線,正常的皮膚面對外來物質,會選擇性地做出適度反應;但乾癬患者的皮膚卻會過度反應,出現表皮增生發炎等情況。冬季時,因天冷,皮膚容易乾燥、不正常,也有人在此時特別愛洗熱水、用力搓抓皮膚,或用力洗頭等,造成微小傷口,這些動作對乾癬體質者而言,都是刺激,也因此約有2/3患者是在冬天惡化或發作。
根據健保局資料,台灣有超過11萬人因為乾癬就醫。估計此病在台灣的盛行率約千分之4。分析顯示,男性乾癬患者約是女性的2-3倍,不過,女性發病年齡較早,平均20多歲就發病,男性則稍晚,大約30歲出頭,開始出現症狀。
典型的乾癬通常從頭皮、手肘、膝蓋等部位,開始出現粗糙且境界分明的紅色斑塊,上面覆蓋著銀白色的鱗屑。也有些人會出現在指甲,因此被誤以為是灰指甲;還有人因為皮膚症狀不明顯,出現乾癬關節炎,卻被當作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。
蔡呈芳醫師提醒,多數乾癬可獲得有效控制,不過,其治療方式應由醫師與患者做充分溝通,依據患者期待、兼顧療效與長期安全性,進行治療。
重點是治療應有耐心,不是以為看皮膚科2週還沒好,就不再持續接受治療或改看別的科別;過去有病患追求速效、不喜歡擦外用類固醇藥膏,跑去「打針」、「買藥吃」,結果卻在不知情下打了類固醇、吃了類固醇,雖然當下症狀迅速緩解,日後卻可能得面對更嚴重的復發。
近年治療乾癬除了外用藥,以及傳統照光治療、口服藥之外,針對部分對傳統治療療效不佳的患者,健保局去年起,也已經核准使用生物製劑來抑制發炎反應;若患者有乾癬關節炎,符合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無效等健保規定,經皮膚科醫師診斷為乾癬,或經皮膚切片確定為乾癬,且經風濕免疫科醫師確診為乾癬關節炎,也可使用生物製劑治療。
本站文章版權所有,歡迎非商業性『部份』轉載(請勿全文轉載),轉載請註明作者姓名標示與出處,禁止更動內文,並提供有效的該篇文章超連結。
留言列表